站内搜索:
吉政办发〔2020〕3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切实发挥全民健身对增强人民体魄、创造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康吉林、体育强省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主线,以提升群众体育参与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积极倡导运动促进健康理念,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健康促进和干预,加快全省智慧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等问题,着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和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健康吉林。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吉林建设,全方位、全周期助力人民健康,大幅提升全省人民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 提升素养,健康生活。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普及健康知识,激发人民热爱健身、追求健康的热情,让健康行为和健身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健身。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化跨部门协作,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行动起来,提供系统连续的体质监测、评价、健身指导、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深度融合大格局初步呈现,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全省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在“大健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群众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通过深入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标准化,体育器材设施城乡覆盖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达到100%,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有力推进健康吉林建设。
到2030年,全民健身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幸福生活的社会风尚,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区域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特色,呈现吉林健康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更新理念,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认知水平。
1.确立“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落实“健康吉林”和“体育强省”部署和要求,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普及“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引导人们树立体育健身健康观,形成全民健身科学化、目标化的社会氛围,将全民体质提升作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目标。
2.深化科学健身促健康理念。积极倡导落实科学健身的“测试-评价-科学健身-再测试”闭环理念,不断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健康吉林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科学指导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氛围。
3.普及健身与健康融合促进知识。各级体育、卫生健康、教育、文化和旅游、民政、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通过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等方式,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机构等“八进”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4.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传播平台。组织开展“健身与健康论坛”“健身达人选秀”“健身健康家庭评选”等主题活动,进一步革新群众健身与健康观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各项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健身带来健康的共识,让运动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自觉。
(二)深化改革,构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机制。
1.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机制。在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商治理、联动管理机制基础上,把全民健身融入各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健康吉林建设,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纳入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任务,纳入文明城市(县城)测评体系,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合、组织联手”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2.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规划和资金投入等鼓励扶持政策,形成吸引全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各方资本力量,形成多元融资、筹资格局,促进各类体育组织健康发展,推进体育组织市场化,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助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实体育行业涉及的税费、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完善扶持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3.推进“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养老服务业等融合发展。
(三)共享共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促进城乡社区、边疆内地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紧紧围绕便民惠民、实用高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六边工程”(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组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建设,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策,切实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学校寒暑假期间等,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2.建设广大群众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合理布局体育场馆设施,在落实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用地标准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办公楼宇、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并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实现大型体育设施与中小型体育设施、公共场地设施与经营性场地设施、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统筹规划、功能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智慧平台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公园、社区全民健身广场、户外多功能球场以及冰雪运动、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全域打造完善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在全省建设100个人工制冷可移动式冰场和自然浇冰可移动式冰场;全民享有公益健身技能指导,每千人配备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3.建立实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成果评价标准。逐步形成适用于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健康基线人群的可落地、易评估的目标性评价项目、手段和评价机制。将国民体质监测中的“力量素质”“心肺耐力素质”“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重点评价和提升目标;将健康中国要重点遏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作为重点防控目标,以促进健康目标为导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考察群体基线、阶段变化,评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成果和效能,推动和优化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各种体制机制建设,包括机构设置、政策配套、资源配置、进程调控等。
(四)创新融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1.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对国民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指导,为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及妇女、各类职业人群、残疾人群等不同群体制定“运动健康指南”,促进重点人群健身与健康活动开展,为各类人群提供包括运动技术、运动负荷、运动方式等方面的健身标准。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搭建居家健身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居家健身、线上培训、体医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新理念,构建健身专家库与资源库,加强不同人群健身方法的研制与推广。
2.发挥品牌体育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广“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和冰雪运动“八进活动”,鼓励各地打造具有吉林山水与资源、民族特色、区域优势及行业特点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持续开展“健康吉林·爽动盛夏”夏季系列和“健康吉林·乐动冰雪”冬季系列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扶持推广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群众体育赛事多元化办赛主体,建立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引领带动示范机制。
(五)科技支撑,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智慧化发展。
1.开展“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建设。充分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融合,通过手机端APP或电脑端web界面,实现健身场所地图搜索、导航,促进线上体育健身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科学健身指导、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提高健身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针对广场舞、传统养生健身等方面需求开发设计适老智能应用,丰富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渠道。
2.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推动智慧健身广场、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场馆等智慧健身场地建设,与竞赛、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等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型健身基础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3.推动现有社区健身场所与器材实现智能化识别与管理。通过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信息及健身器材使用数据,加强分析应用,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智能管理水平,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工作技术手段创新,提升体育工作者工作效率,及时对活动开展、设施维护、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进行科学指导、信息发布和服务跟踪,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六)体医融合,打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1.加大健身与健康领域改革力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探索建立“健康小屋”,打造体质监测、运动健康服务及科学健身指导相结合的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健身与健康指导服务水平,完善运动健康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逐步建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引导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增强全民感受度。
3.深化体医融合。研究开发主动健康关键技术,推广智能化体质健康测定、健身咨询及制定运动处方等科学健身服务,统筹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
4.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机构等建立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运动健康服务机制,推广集科学健身、心理调适、运动营养及伤病防护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七)人才助力,实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人才支撑工程。
1.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开设具有“体医结合”特色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鼓励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具备医学和体育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探索将运动健身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尝试允许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健身与健康工作。
3.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各类体育健康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创造条件。加大对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与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吉林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体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统筹指导,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各级体育、卫生健康、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电、民委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好交流合作、资源整合等相关工作。
(二)推动工作落实。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与健康吉林建设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同落实。
(三)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公共财政全民健身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各地政府要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大力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场地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健身消费需求。对经认定符合享受财税支持政策的企业,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具体举措,以有效方式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的运动与健康知识,让健康吉林行动、运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监督评估。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与各地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 )
Copyright © 2004-2019 Jilin Province Sport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吉林省体育局网站
吉ICP备05001602号 网站标识码:2200000007 吉公网安备22000002000017号
主办单位:吉林省体育局 联系方式:0431-88618846 网站地图 网站访问量: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手机端APP